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无疑是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核心词语。不远的将来,大量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大概多数会在未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
例如生活中,往日的“钱包”已悄悄退出了“出门必备清单”,如今“扫码”“刷脸”等便捷的移动支付,成了大众偏爱的选择。
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加大决心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将大力投资半导体、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创新人才培养也迫在眉睫。
而要想做到这一切,则脱离不开编程教育。编程是一种科技语言,它可以通用于整个世界。因为科技是无国界的,可以说,编程是科技教育的基础。
2020年12月9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72号(教育类297号)提案答复的函》称,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已制定相关专门文件推动和规范编程教育发展,将包括编程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相关课程。
针对“双减”意见,教育部7月29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把信息技术教育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划入非学科类进行管理。这意味着,机器人编程教育及软件编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支体系,都将依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周六日、节假日及寒暑假均可正常开课。
国家政策的出台,教育风向的转换,将编程教育推向未来。如果现在还只坚持让孩子接受传统的教育,很有可能会被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甩在后面,所以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早做规划,培养兴趣,选择专业。
编程教育培养五大核心能力
编程教育能够培养通向未来的五大核心能力--职业技能、思维方式、行事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五大核心能力不仅是青少年未来竞争必备的基本素质,更会让其受益终身。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不仅是工作中的必备能力,还将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编程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机器交流的语言,通过编程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工程的理念,而这些素养都将可能成为未来必备的职业技能。
编程是强度最大的脑力劳动,一切代码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经由人大脑的抽象、设计和归纳最终呈现的。编程活动对于培养人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有着莫大的好处。学编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训练,在对思维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训练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一种新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
编程语言是最精密的语言,写程序少一个标点符号,少一个字母,程序都不会运行,一个分号的缺失会导致程序完全不能运行,两条语句顺序的颠倒会使结果大相径庭。
在编程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去除“马虎”的基因,将严谨的工作习惯植入内心,在调错的过程中就会让孩子养成严谨的习惯和忧患意识。这种严谨细致的行事习惯对于学习、工作、为人处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编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代码需要不断的调试,程序可能会经常出现Bug,需求经常变更,没有什么比编程更能锻炼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试程序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编程不是简单的代码堆砌,而是架构的艺术。代码封装成类,类组成模块,模块构建子系统,子系统相互协同实现完整的系统功能。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团队合作,这些都是程序员标志性技能。一个大型任务,大型软件编程、大型软件等都是由很多模板和子系统构成的,要想完成这样的任务必不可少的一定是工程素养、团队精神。
而孩子接受编程教育,与小组成员交流想法、碰撞灵感,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的能力便会逐渐得到锻炼。现实社会无法避免人与人的交互,因此这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教育理念在“双减”意见下将逐步得到实质性转变,让孩子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培养超前的学习领域,而意在把编程与孩子兴趣融合的同时,加强孩子思维与能力各方面的锻炼。
学习编程语言不仅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科技嗅觉,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其中,从一个使用者变身成为创造者。